資訊

專題文章
瀏覽人次:23492

臺灣結構防災監測平台

2023-06-01
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邊界上,造成地震活動相當的頻繁,近十年來台灣已發生數個大規模而引致高震度的致災型地震,例如1999年的集集地震 (規模為7.6) 、2016年的美濃地震(規模為6.4)、與2018年的花蓮地震(規模為6.4)等,造成許多建築結構的倒塌與損壞以及生命財產的損失。一般住宅於使用期間,即可能面臨數個中大規模地震的侵襲,也因此國震中心與中央氣象局、陽明交通大學、國家實驗動物中心、高工局等合作,於全台多棟建築物與汐五高架橋梁安裝結構監測系統,輯錄地震時的結構反應,可於震前提供警示、震後快速地掌握結構狀況,並建置「臺灣結構防災監測平台」網站呈現結構監測測與分析結果,未來將持續與產官學界相關單位合作,納入並整合全台其它結構的監測資訊(例如社會住宅),國震中心也將利用上述結構監測資料,持續開發與精進結構系統識別與損壞評估、震後結構安全快速評估、地震早期預警技術、結構受震反應分析與模擬等相關技術,落實智慧防災應用的理想目標。
圖說1:全台具結構監測系統的建築物位置分佈圖
圖說2:2022關山與池上地震結構振動頻率分析
https://bas.ncree.org/